专栏介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1年,《高校信息化应用》推出 “对标对表、先行先试--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引领下的信息化建设”专栏,从《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出发,结合各高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分享不同类型高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追求智慧应用、提升用户体验的实践经验。
2022年,《高校信息化应用》携手新华三集团,共同推出“智见-同行|教育信息化踔厉奋发人”专栏,重点聚焦安徽省信息化建设。专栏的系列文章,将全景展现安徽省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引领,有序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持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的成功实践经验。
安庆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全面对标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2.0计划,认真落实“五育并举”要求,不断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63”学院建设,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近日,《高校信息化应用》专访了安庆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连飞,请他介绍安庆师范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情况,以及学校“十四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
《高校信息化应用》: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2022年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您认为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目标是什么?高校数字化转型面临哪些挑战?
连飞: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我国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迫切要求,是引领、适应、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现国家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
国家高度重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系列规划文件。《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发展与变革。就高校而言,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01
数字赋能
在教、学、管、评、测等各环节,包括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项目申报、校企合作、校园管理、社会服务等,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化教学空间;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专业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打造高校“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环境。通过数字赋能,促进高校构建数字化教育生态。
02
融合发展
建设全校数据中心平台,采集各业务系统的全量数据,打通数据中心平台与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通道,实现全校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实现教学管理服务、系统小资源与全校大资源的协调发展,为师生提供多终端、便捷化、个性化服务。高校数字化转型是高校全业务、全流程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条件,是引领高校教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抓手。
03
教育创新
通过数字赋能、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高校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数字平台、数字资源、数字工具已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技术引领学习革命,数字赋能教育创新,通过数字赋能、融合发展、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01
数字素养提升
全体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数字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技能,数字素养提升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用好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的根本保证。
02
数字能力建设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校新基建还需要持续发力,推动基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建设,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数字能力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新型数字化人才。
03
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成果展示,是智慧教室的内容融合,是智慧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治理的流程重塑,是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础平台,也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目标。
高校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有如下三个方面。
01
认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
过分强调技术,导致误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部门主导的事。数字化转型需树立全局观,不是一个技术部门和某一管理部门主导的单一业务,而是需要与教育相配合。技术带不来直接效益,教育是循序渐进教化人的过程,遵循成长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技术解决不了“人”的问题,规则体系没有建立,人的认知没有达到一定层次,基础条件准备的不足,过分强调技术,只能是“高射炮打蚊子”,只有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02
教学模式的重塑
我国几千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依然是教育追求的至高境界。如何通过创设数字化和自适应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和智能化的开放教育资源,以支持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学习需求,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是高校数字化转型需要跨越的障碍难题。
03
思维理念的重塑
近年来,各高校在信息化培训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师生员工,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依然不足。随着数字化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让所有人接受新事物、新方法,改变那些已经固化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拥抱数字技术。
《高校信息化应用》:
高校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各自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长期困扰信息化建设,学校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连飞: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资产,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个孤立的信息。如何获取数据、如何存储数据、如何使用数据、如何体现数据价值等,都是我们将面临的问题。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也不再是传统的业务系统,而是涵盖了校园的智慧教学、安防监控、节能减排的物联网、智能门锁门禁系统等。面对这些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数据治理的概念随之而来了。数据治理的主要作用,是对数据资产的一个梳理、整理、完善的过程,对数据的价值进行挖掘,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进行交互和共享,为决策提供支持。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完善重要的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数据中台的建设,打通校内大部分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数据共享,同时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各个业务系统中基础信息多个版本的问题。通过建设校级的数据仓库,将学校大部分的业务系统的数据取过来,为学校的一站式服务大厅、一表通等应用提供支持等。结合建设情况,数据治理主要围绕管理和技术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01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治理组织
数据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部门、开发人员、使用人员、维护人员等多方协作才能完成,要从上到下形成统一思想认识,全面重视数据治理工作。学校数据治理工作由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02
坚持顶层设计,建立数据标准体系
参照国家、行业相关的数据标准制定校级的数据标准,确定权威数据源头,打通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使它们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孤岛。学校还先后出台了《信息编码标准与规范(公共分册)》《信息标准和编码管理规定》等。
03
强化规范共享,建设校级数据中心
学校各应用系统和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已成为普遍现象,借助学校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从各个业务系统获取原始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形成一致的、完整的、准确的核心业务数据,完成了标准化数据仓库的建设。
04
加强质量管控,实施数据安全工作
制定数据质量管控规范,使相关人员明确在数据产生、存储、应用整个生命周期中数据治理包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形成校内统一管理体系,强化数据备份、恢复、脱敏、监控、审计等技术措施。
《高校信息化应用》: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疫情发生以来信息化部门采取了哪些网络保障措施以及应用支撑手段来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取得了什么应用效果?
连飞:
按照学校防疫工作部署和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高度重视,立即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和应用系统保障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协同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智慧校园平台和信息化专业技能,建立信息化保障服务体系,充分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工作的信息化支撑和服务。
01
重点保障,助力管理决策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重点确保“线上教学不掉线”,全面摸排龙山校区、菱湖校区教学楼及公寓楼宇的网络情况,以应对线上教学时流量高并发的业务场景;提升校园网出口带宽至10G以上,精控校园网出口流量设备,优先保障线上教学应用,做到“线上教学不卡顿”。
02
精准防控,建立疫情上报与监测平台
及时采集和实时掌控全校师生身心健康的一手数据,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关键的一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联合人事处、学生处以及各二级学院,精心部署、统筹安排,携手优质企业推出今日校园APP的“疫情上报”模块,实现对全校疫情信息的数据填报。
03
停课不停学,全面开展网络教学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认真做好线上教学”的要求,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等部门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准备和相关应急预案。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安徽省省级线上教学教学示范高校。
疫情期间,学校配套升级雨课堂、学习通、智慧教室、公共资源库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提高了校园无线覆盖的并发量和质量,并提高了计算、存储和网络分发能力;学校在学习通等平台开设2321门次本科线上课程,组织11280个教学班的在线教学。同时,学校与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雨课堂)、超星、国家虚拟仿真实验等多家优质在线教育平台积极合作,组织开展线上教学网络培训20余场;组建4个线上教学交流群,千余名教师在线相互交流;尝试开展线上教学示范观摩课,其中,成功开展课程思政线上教学示范观摩课三次,并在校园网首页课程资源栏目中实时分享优秀在线课例;挖掘与推广线上教学典型案例24个。信息化部门为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后期,学校还将进一步总结线上教学经验,积极构建线上与线下教学协同发展、交互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深度变革,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04
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办事效率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注每位师生,从学校日常教学、校园办事、生活服务出发,加强学校信息化“中台”能力建设。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学生教师通过一次密码登录即可完成各项业务需求,满足了师生对日常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切实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疫情期间,学生返校请假等手续可通过今日校园APP网上办理,随时可以查看审核状态,节省了学生学习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基本做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核酸检测与新生开学期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制定体育场核酸检测点的网络保障方案,做到了紧急有序,保障到位。
05
专班值守,全力保障校园网络安全
疫情期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安排值班人员进行24小时专班值守,凡是接到网络故障报修,便立即前往现场解决,确保师生远程教学和办公稳定运行。同时,加大VPN后台的监管力度,给需要的教职工开通VPN账号,保障了校外师生远程访问校内资源。并开展7*24小时网络安全监控,分析告警日志,确保学校各系统应用能安全稳定运行。
《高校信息化应用》:
为应对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各高校纷纷制定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贵校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连飞:
学校通过实施“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致力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集两高一平台”的发展目标,即:硬件集群、应用集成、数据集中;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普遍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普遍提高;建成全校数据中心平台。
同时,推动三个转变:一是模式转变,即信息系统从各自建设向统筹规划转变;二是价值转变,即信息技术从支撑保障向引领驱动转变;三是理念转变,即管理驱动向服务驱动转变。
此外,还将实施“智慧校园创新发展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校园,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领域,加快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
为此,学校在“十四五”期间重点通过以下四项工作,提高智慧校园的整体建设水平。
01
智慧校园基础建设
鉴于数字化依托网络进行,学校计划通过扩大网络出口带宽,深化IPv6部署,筑牢网络基础设施,为智慧校园各类应用随时随地的发展需求提供高效的网络环境,不断完善优化学院基础网络环境,师生网络体验大幅提升。
02
智慧校园的管理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学校教育管理模式逐渐的向智慧管理方向发展。在智慧校园的大环境下,利用大数据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实现教育管理智慧决策;利用数据挖掘功能,为学校各院系及各部门提供分类、分级授权的信息资源,并根据其不同业务要求,对学校不同类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从而智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利用云计算和物联网,实现教育运行状况实施监控、教育管理可视化、教育管理远程督导功能等,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智慧化水平。
03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建设统一的云计算资源平台按照网络安全责任制,统一对所有信息化系统和教学科研应用分配计算资源,提供基础设施平台服务,建设数据中心多条冗余链路发布策略。资源实行分级分层管理,应用系统实行分级发布、分级防护、分级备份。数据中心统一配置安全策略、统一监控运维、统一应急响应。实施多层隔离和保护措施,完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的人才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
04
加强资源建设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以服务教学为中心,完善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服务学科建设为中心,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发建设使用便捷、功能多元的档案管理与服务系统,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通过“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基本做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高校信息化应用》: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在线教学、资源共享、校园安防、校务管理、科学研究等高度依赖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支撑,构建完善的高校网络安全体系至关重要。目前学校网络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在强化学校安全保障方面采取了哪些可行措施,效果如何?
连飞: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环境也是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新一轮的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各大高校开始建设数据中台、智慧教学、智慧安防等等,更大程度上打通了各个业务系统直接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换,通过数据治理、业务流程再改造,统一门户、一站式服务大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给学校的师生员工带来很大的便捷,但是这些新技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
学校网络安全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资产多、分布广,管理难度大
随着国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从顶层设计规划了学校的网络安全体系框架。学校的网络资产比较多,除了信息化部门管理的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个别部门和学院也都有自己的服务器。网络安全风险较大。
从硬件层面,学校统一管理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前端基本上都部署了一些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但是分散在各个学院、部门的服务器则没有这些,并且基本上没有专人维护,一旦病毒爆发,很难逃脱。从学校层面要求,能搬迁的必须搬迁到学校的数据中心机房,没法搬迁且有较完善机房的,信息化部门统筹考虑,纳入学校的网络安全体系框架中。
从软件层面,业务系统分散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将强的业务软件存在于个别学院或部门,带来了极大的网络安全风险。学校也在不断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规范,要求所有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开始归口到信息化部门,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等问题。学校积极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通过梳理校内业务系统、网站等,开展对应用系统、网站的定级、备案等工作,及时关停已经不在使用、停止更新的等一些系统和僵尸网站,封堵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器访问端口,加强访问控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02
终端数量大、范围广
高校校园网络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集中。校园网络一般分为:服务器区、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教工住宅区等主要几个区域。如何保障这些区域的网络安全以及终端安全是一个挑战。
我校目前主要采取,1.根据区域不同,划分不同的子网。因为教学办公子网和生活区的子网,从网络的用途、网络使用对象、网络对带宽的需求等都不同,可以通过子网的划分,进行初步隔离;2.根据不同的子网,设置不同的安全访问策略。针对区域不同,在校内服务器的访问可以做不同的安全访问策略,同时也在出口防火墙上做不同的访问策略以及带宽控制。3.通过部署统一的终端防护软件,对终端进行集中管控以及安全检测。
03
数据安全问题
随着业务系统的增多,各类数据量都在飞速增长。根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要求,如何实现对数据的分类分级管理,如何做好数据的安全防护、防泄漏,做好集中管控;数据中心完成后,其他业务系统如何安全有效的使用数据中心的数据,以及多中心数据的安全管理等都是有待完善的问题。
目前学校各业务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数据库,首先需要掌握现有的数据资产,开展分类分级进行数据安全治理;其次加强对数据流的管控,以及涉及隐私数据的加密等;最后通过在终端部署数据防泄漏以及网络防泄漏系统,检测并及时发现数据安全问题。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