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印发《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强调,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任务要求,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并提出,“大力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不断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与创新。”
(相关资料图)
可见,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系统未来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那么,高校要如何建设教育新型基础设施?
政策引领,开启教育新基建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拉开教育新基建帷幕。
《意见》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
在明确教育新基建概念和范围的基础之上,《意见》提出,推进教育新基建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协同推进、统筹兼顾的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等建设目标。”
其中,最关键的是,《意见》给出了推进教育新基建的六个“新”方向,即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校园、新应用、新安全(如图1所示),为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提供了保障。
图1 教育新基建重点方向
“新基建将对教育产生广泛深远影响。”《意见》起草专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吴砥说,“与传统基建概念不同,教育新基建不仅包括网络、教室等‘硬’基础设施环境,还包括资源、应用等‘软’基础设施条件,强调的是夯实整个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这是教育新基建的一个重要内涵。以往人们提起基建,往往想到的是“硬件”,而此次新基建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概念。
此外,据相关人士表示,教育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新,即教育新基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致力于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技术新,即教育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
对于教育新基建的发展理念,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表示:“推动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术逻辑,从教育应用新生态构建的角度,认识教育新基建,深刻领会政策文件精神,实现建设与发展的价值。”进一步强调要从教育应用新生态的构建角度去认识和推进教育新基建。
教育新基建的“点”式探索
《意见》发布至今,已过去了一年时间。就目前来看,“高校新基建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副主任黎胤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其主导技术、产品形态、市场需求、配套产业、商业模式等都处于培育阶段,尚未稳定成型。”重庆邮电大学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主任田航也认为,当前高校新基建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但是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不足。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新基建建设,但新基建本身涵盖的范围极广,因此大部分高校先从“点”上开始探索。根据目前高校新基建的整体情况分析来看,新基建探索领域包括物理空间建设和网络空间建设两个方向。
在物理空间方面,主要集中在教学空间的升级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改造上。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打造集卫星教室、路演空间、创新孵化空间、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砺儒·协同创新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个人专属的远程协同互动与自我发展空间。
在网络空间方面,主要体现在校园科研、管理平台/系统的建设、优化以及迭代上。例如,复旦大学“一厅N平台”的“一网通办”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上海交通大学“交我算”平台研制数字基座、建设云上教学实践实验室;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虚拟联动实验实训教学平台等等。
由此可见,各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都对校园基础设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和升级。在此基础之上,高校下一步应着重布局哪些“新”方向,以及新基建的规划建设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等问题,成为高校信息化工作者避无可避的新难关。
强抓网络与数据,布局教育新基建
针对布局“新”方向的问题,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信息化工作者主张从网络和数据着手,夯实教育信息化数字底座。对应到新基建,即聚焦“新网络”和“新平台”建设,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持续发力“新网络”,致力提升学校网络质量,提供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如中南大学建设5G虚拟专网;采用F5G全光网,实现全场景WiFi6覆盖等,为师生打造高质量校园网络环境。
第二,着力打造“新平台”,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赵衍认为,“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向数据要效率’‘向数据要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支持数据治理和数据分析是对新基建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项。”
此外,当前正处于新基建的起步阶段,对于高校在新基建规划中的注意事项,相关专家表示,应注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新基建与信息化、数字化相互关联,新基建的规划应当纳入到学校整体的信息化顶层设计中。黎胤表示,高校数字化转型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以新基建为基础。高校应通过升级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构建集约统一的技术底座,归集各类教育资源及数据,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技术的综合创新应用,开展数据治理与应用,促使教育要素、教育业务、教育场景实现全面数字化。
其次,新基建的规划要引入多元的发展生态,要吸引更多的职能部门参与、协同。
最后,新基建的规划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此,赵衍表示,多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存在实际需求的信息化项目才有生命力;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项目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共话建设新思路,畅想教育新未来
《意见》指出,以教育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布局新基建主要遵循“融合”“统一”和“创新”这三个建设理念。
一是以“融合”原则为核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例如,赵衍在采访中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在规划和建设基于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泛在融合”智慧校园架构。该智慧校园架构的底层是融合网络,中间层是融合身份,前端是融合应用。另外,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赵衍表示,高教新基建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5G网络与校园网的深度融合;二是教育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三是云服务对传统数据中心的替代和云网融合催生的业务模式创新,比如业务系统“上云”和网络服务采购逐渐替代传统的软硬采购;四是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被发掘。
二是坚持“统一”原则,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认证等为主要方向。如据西北工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薛静介绍,“十四五”信息化建设期间,西北工业大学以“融”“统”为重点,在“融·统”——“一张网”“一数据”“一门户”等十个点上布局教育新基建,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同时,薛静表示,西北工业大学的“融·统”是方法也是趋势,“十个一”布局就是学校正在干和将要干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三是注重“创新”,依托“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创新教学、评价、研训和管理等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如浙江大学智慧教室3.0融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网络智能调度”和“应用级智能选路”两个关键5G网络技术,实现“学在浙大”平台教学互动、沉浸体验两大层面的教学模式创新,提升了学习的交互性与临场感。
总体来看,当前教育新基建的探索依旧只是在点上展开,而面上的全面铺开,还有赖于国家新基建和教育新基建的进一步推进。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推进教育新基建,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也为高校进一步推动新基建提供了指导。
教育新基建是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核心,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基础条件保障。推动教育新基建,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2022年,立足“十四五”发展新机遇,坚持教育新基建四项基本原则和六项重点方向,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速建设“数字高校”,落实新基建,将会是各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撰文:陈永杰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