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资讯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新课标落实落地赋能

2023-01-31 12:05:12 来源: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公众号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序幕。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培养、跨学科教学、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借助数字化教育的力量推动新课标落实落地?一起来听专家的解答——

课堂是教育改革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课标是课程教学的基准,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参照。新课标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学科教学这一主战场上的基本纲领,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引领下全面回答了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教学法)和用什么教(技术)的问题。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新课标的落地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对多重变量的综合把握与整体驾驭。教育理念、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环相扣,唯有在教育系统变革思维的引领下做到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高水平落地。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其战略目标是通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全面融合与创新应用,切实推动学校发展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育系统内部的劳动分工,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增强教育实践的时代性,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释放潜在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推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基础引擎,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数字基座,肩负着支撑教育核心业务,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速,提供均等化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确定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提供了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一直以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推动新课标落实落地提供了多种支持。

一是提供了新课标国家级示范培训学习资源。通过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教育部提供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优质资源,涵盖14节通识培训和16个科目课标培训。在课标研制组专家团队的引领式解读指导下,帮助教师全面掌握新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背景、重大变化、核心要义、主要精神、实施建议等,教师只有及时掌握新课标、新内容、新精神,才能更加有效设计实施数字化教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二是提供了满足多种教学场景需要的优质资源。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德智体美劳、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数字教材、教改经验等十大板块的数字资源,服务支撑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作业活动、课后服务、家校交流等9种基本教育教学场景,加上各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形成的全国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给。国家打造的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其数字产品,正在助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校发展方式转变,为推动义务教育新课标落地提供了公共支撑。

三是引领推动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基本内涵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核心目标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从工业时代标准化、流水线式的教学方式向数字时代个性化、定制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基于数字技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之间的统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数字化的新动能,将其推进到了智能化的新境界。

首先是推动研修资源供给侧改革,包括教师研修在内不断增加的平台全量资源均可作为教师发展的学习资源库,个体和区域教师可按需创造性利用资源开展学习与提升。2023年教育部启动的寒假教师研修,将教师落实新课标的难点作为资源开发重点,分学段为教师提供了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语撰写、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指导等学习资源,通过有组织的研修帮助教师提高“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能力。

其次是促进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改革,平台集成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研培训的体系化资源,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在电脑、一体机、手机等多终端使用资源和网络化人际交互的工具支持,利用这些资源和技术手段,帮助教师突破教学、教研和培训之间耦合不够的瓶颈,建立教学、教研和培训一体化的新生态架构,特别是为乡村区域教师研训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有效解决因缺乏名师示范引领、优质培训资源有效供给不足、教师数字化学习支持平台功能不强导致的中小学教师研训效能不高的问题。

最后是促进教师发展评价改革,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随着教师发展的动态过程数据积累,为教师画像与智能评价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支持。

作者:杨金勇(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师报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