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辈子写教案,退休时一片纸都留不下,这是教师在“黑板+粉笔”时代的共同结局。然而,并不是教案没有保留价值,而是没有条件保留,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当“屏幕+鼠标”时代来临,电子教案兴起,但网络成了教师复制粘贴的剪切板,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动力逐渐消退,这同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教师教案成为资源建设的过程,让资源建设的过程成就教师数字化素养,走上现代化专业发展之路呢?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让教学设计成为共享资源。首先要唤醒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动力和创造力,让教师成为课程设计师。开发“宁夏在地风物课程”是我们选择的第一路径,教师跨学科组织团队,以宁夏大地上的物产、遗产、特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课程化设计,如枸杞、长城、芦苇……教师通过互联网对课程研发主题进行资源搜集、加工与整理,然后以问题视角形成探究路线,设计探究活动,应用相关资源支持学生探究活动,预设探究结果,设计思辨问题,引导学生以一物联通世界,以宁夏风物联通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这样的创新课程设计,网络没有样本,现实没有模板。因此,教师课程研发团队在任务驱动下,认真筛选数字化教学资源,过程中让教师活化了数字资源。在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通过研学活动让学生把大地上的资源活化,这一系列活化的过程就逐渐摸索出我们探究育人的方法论:任何一物都可以从“物—器—道”三阶探究它的文化渊源;任何一物都可以从“定义—形式—变化—功能—原因—联结—观点—表现—关系”九大概念进行系统研究,获得系统认知。认知的方法就是从每一个大概念入手提出多个核心问题,每一个核心问题都以“学—问—思—辨—行”为探究流程完成一个探究过程。
目前,以宁夏在地风物课程为主题,教师利用网络数字资源建构了原创数字资源库——《枸杞》《石头》《葡萄》《芦苇》《稻米》《长城》……同时,依据宁夏儿童的通识素养课程系列丛书设计录制了“双师双线”课堂导学视频,全套资源上传宁教云平台,区域内社区、学校教师都可共享。
当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时,教师的成就感就转化为信息共享的文化素养,这种素养会反作用推动教师继续在课程设计的专业发展之路上能动前行。
集体设计国家课程,让教学设计成为可再生资源。国家课程实施教案是教师日常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学校通常采用教师独立撰写教案,以此作为上好课的准备工作而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项目。因此“教案+上课+作业”便成为教师日复一日忙碌的焦点。然而,单体忙碌意味着集体彷徨,课堂很难实现集体变革。
我们从教案、作业集体设计入手,每个寒暑假,教师分学科分年级分小组实施集体备课。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我们设计了相匹配的教学模型,如“任务驱动—问题呈现—探究活动—达标检测”4A导学式教学模型,后来将在地风物课程实践中提炼出的“学—问—思—辨—行”教学流程植入其中,形成“问—思—辨”教学范式,通用于各学科教学设计,并将作业设计以“预学单—探究单—达标检测单”与“学—问—思—辨—行”教学流程一一对应,形成教与学全程互动的闭环,统称“问—思—辨”一案三单,设计完成后,学科专业领导小组要逐级审核、修改校对,然后装订成册,开学后教师人手一册教案,学生人手一册三单。电子版成套上传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区域内共享资源,每一份资源署名都是备课教师。
各年级单册教材一案三单的设计不是一次性使用,而是每学年都要更新一次。新的备课小组要在原设计基础上进行增删修补,优化升级,更新后的一案三单署名为本次设计小组教师,如此循环支持,彼此赋能,让一案三单数字化资源年复一年不断升级,这种升级是以教师的集体原创、智慧众筹而持续赋能的,在互联网环境中成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意味着教师本身也成为数字化资源并且主宰资源建设,成为智慧贡献者。
作者:黄莉(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